素質教育思想及其發端
摘要:本文試從素質教育的若干顯性特征入手,同孔子教育哲學思想進行比較性闡述,總結二者之間的關系。指出素質教育思想的發端并非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而是具有更加久遠的淵源,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素質教育思想真正發端于孔子的教育哲學思想。
中國當代哲學大師賀麟先生曾說過:“在思想和文化的范圍里,現代決不可與古代脫節。任何一個現代的新思想與過去的文化完全沒有關系,便有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絕不能源遠流長,根深蒂固!(《儒家思想的新開展》 見《文化與人生》第一頁)在談及儒家思想這個問題時他又指出,“儒家思想的命運,與民族前途的命運,盛衰消長是同一而不可分的!(同上,第二頁)盡管賀麟先生已經過世多年,但賀麟先生的這些言辭,對于我們汲取古代思想文化,充實現今推行的素質教育思想,從而古為今用,仍有巨大的啟迪作用。2500多年以前的孔子及其他的弟子們所創立的教育哲學思想體系,雖歷經萬世,對照現今蓬勃推行的素質教育,我們會發現他們之間仍然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一、素質教育思想及其發端
盡管我國古代和近代教育家沒有明確地以“素質教育”一詞來定義他們所實施的教育,但在這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理論中早已包含著樸素的素質教育思想,比如近代的被人譽為“學界泰斗,人世楷!钡慕逃也淘,在1911年他被任命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后,制定的中華民國新教育方針是:軍國民教育、實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和美育。在這里,軍國民教育即體育,實利教育即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梢,蔡元培是第一個提出德智體美“四育”的教育家!八挠苯逃芯桶谥刭|教育思想。
筆者認為,盡管“素質教育”一詞始出現在本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但是素質教育思想卻擁有著更為久遠的淵源,素質教育思想發端于孔子的教育哲學思想。筆者試從全體國民教育普及思想、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思想、“四有”思想、“四育”全面發展思想和以教師為主導和以學生為主體思想等素質教育思想中的若干顯性特征入手,來探索其淵源及發端,以便于古為今用,讓我們正確地把握現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并自覺地推行素質教育。
1、全體國民教育普及思想
《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簡稱‘兩基’),是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基礎!
我國春秋前的學校教育,是官學壟斷,只有奴隸主貴族子弟才有受教育機會。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官學衰微,孔子便明確提出“有教無類”(《論語 衛靈公》)的主張,這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創舉!白孕惺蕖北憧墒芙,不再有等級、年齡、地域的限制,擴大了受教育面,使教育權推及民間,為后來的“百家爭鳴”準備了社會條件,促進了教育學說的大發展,對儒家學派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孔子“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一方面把教育及于夷狄之族,另一方面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禮記 曲禮》)的等級制度。楚國是當時的蠻夷之邦,孔子弟子中就有楚人公孫龍和秦商?鬃釉胱痉じ∮诤I,居九夷之地?鬃拥牡茏渝E_滅明曾經到楚國招收學徒三百,受到孔子的稱贊?鬃诱惺盏茏邮鞘謱捜莸,有貴族,但更多的是出身貧賤的人,比如他最得意的弟子顏淵,過著“簞食瓢飲”的困苦生活。曾參年輕時親自種瓜,并幫母親織布。還有身穿蘆衣為父推車的閔子騫,我國春秋前的學校教育,是官學壟斷,只有奴隸主貴族子弟才有受教育機會。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官學衰微,孔子便明確提出“有教無類”(《論語 衛靈公》)的主張,這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創舉!白孕惺蕖北憧墒芙(就是拿一塊干肉),不再有等級、年齡、地域的限制,擴大了受教育面,使教育權推及民間,為后來的“百家爭鳴”準備了社會條件,促進了教育學說的大發展,對儒家學派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孔子“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一方面把教育及于夷狄之族,另一方面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禮記 曲禮》)的等級制度。楚國是當時的蠻夷之邦,孔子弟子中就有楚人公孫龍和秦商?鬃釉胱痉じ∮诤I,居九夷之地?鬃拥牡茏渝E_滅明曾經到楚國招收學徒三百,受到孔子的稱贊?鬃诱惺盏茏邮鞘謱捜莸,有貴族,但更多的是出身貧賤的人,比如他最得意的弟子顏淵,過著“簞食瓢飲”的困苦生活。曾參年輕時親自種瓜,并幫母親織布。還有身穿蘆衣為父推車的閔子騫,賤人之子仲弓,鄙家子弟子張,衣若懸鶉的子夏,曾為大盜的顏涿聚等人,都不是貴族出身!坝薪虩o類”思想的提出,是孔子對古代教育事業的貢獻,把教育對象由貴族降及平民,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圍。此思想從古貫今,打破了“學在官府”的界限,可謂“功德無量”。以后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能自覺地貫徹這一辦學方針,無不是受到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的影響。
2、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教育思想
素質教育提出“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
孔子的教育內容除了“六經”之外,還有偏重于技術訓練和能力培養的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吧洹敝干浼,“御”指駕車,都屬于軍事課程?鬃油〞攒娛录夹g,對軍旅之學有不少精辟見解?鬃拥牡茏又胁环τ熊娛虏拍艿,如子路、冉求、樊遲、有若等。這與孔子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分不開的。
孔子提倡善思多問,比如他說“舉一隅不以三反,則不復也”(《論語 述而》)。他認為如果這個學生不能在學習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僅不能真正掌握知識,而且將來也不會有大的作為。所以孔子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常常啟迪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便于學生能舉一反三,有創造精神?鬃犹岢觥拔阋、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子罕》)四項關于學與思必須遵循的原則;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 述而》),其實這就是他在平日的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心智,培養他們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經驗總結。
3、“四有”思想
素質教育要求“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
在孔子的教育哲學思想中,也特別要求學生具有這樣的操行。盡管孔子那時的思想、道德、文化、紀律同現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思想內容有別,但這不妨礙我們認識孔子教育哲學思想的風采。
培養有高尚德操的、有理想的志士仁人和有淵博知識的君子儒者,這是孔子十分強調的教育目的?鬃诱J為士人應當有志于追求真理,不以食粗衣破為恥,甚至連生命也可以置之度外!俺劦,夕死可矣”(《論語 里仁》)。他讓弟子們“馬信好學,死守善道”(《論語 泰伯》),不僅要信仰和學習真理,而且要誓死保全它!爸臼咳嗜,無求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 衛靈公》)孔子常常教育學生,人生關鍵問題首先是要有遠大的理想“君子憂道不憂貧”說明了遠大理想抱負同物質享受的關系。
在紀律方面,孔子對弟子們一視同仁,即使是貴族中人也一樣嚴格要求,毫不寬貸?鬃铀幹慕滩摹傲洝敝杏小抖Y》,可見孔子對紀律的要求,并以《禮》來培養學生們要知書達禮,通達禮節!墩撜Z》記載,有一次魯哀子派孺悲到孔子那里學習貴族的喪葬禮儀。孺悲欲見孔子,卻不遵循弟子拜見老師的禮節-----“自行束修”?鬃颖阃裱杂胁,拒絕接待,并讓手下的弟子把這個意思告訴等在門外的孺悲,還取瑟談唱,故意讓孺悲聽到,用這種方法敦促孺悲要達知禮節,遵從禮儀。
在加強學生修養方面,孔子倡導學貴有恒和以身作則,在意志力和紀律上作出表率!叭硕鵁o恒,不可作巫醫”(《論語 子路》)“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安荒苷渖,如正人何?”,這些話語,永遠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德、智、體、美“四育”教育思想
素質教育強調學生要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四育”并重,做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從某個角度上講,“四育”和“四有”的內容在本質上上相通的)
在孔子的教育哲學中,也始終貫穿有“四育”思想。
在德育方面,孔子把教育作為提高人們道德水平的手段,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文化知識的教育,一定要服從道德教育的需要。他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人的道德品質?鬃影呀逃齼热莘譃樗目:“德行”、“言論”、“政事”、“文學”(《論語 先進》),而“德行”一科又被列于諸科之首。對學生的全部教育要“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 公冶長》),不難看出,孔子的全部用意是首先學習道德,其次才是文化知識。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始終把德育放在首位的。美國的一位叫克里爾的漢學家說孔子“不是教書,而是教人”(《孔子和中國之道》1960年版79頁)。這無疑是對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了中肯、切實的評價?鬃釉趯W生進行道德教育過程中,注意“知、情、意、行”的道德要素,并重視它們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好學”、“馬信”、“立志”、“躬行”等培養方法,具有科學性。
在智育方面,孔子特別重視學生的智能開發?鬃訌V收學生,“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史記 孔子世家》)?鬃舆x擇好的進行培養,端正態度,培養興趣,使其勤奮好學,達到“博學”要求?鬃訌娬{學有恒。要象江河流水,“不舍晝夜”,望遠前進?鬃訌娬{學思結合,提高知識水平,“學而不思則 ,思而不學則殆”?鬃舆通過“審問”。即審察、詢問來培養學生能力,主張“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論語 述而》),這是一種勤奮好學的態度。在教學內容上,有“書”和“數”,書即書法寫字;數即算術;這也是他的弟子們應該有的技能,可見,孔子對學生進行的知識傳授是比較全面的。
在體育方面,孔子施教的“六藝”中有“樂”和“書”,可見孔子重視美育?鬃幼约菏謵酆靡魳,善于鼓瑟和唱歌,這和《論語》中記載的“游于藝”(《論語 公冶長》),“立于禮,成于樂”(《論語 泰伯》)是相吻合的?鬃油砟暾砭幾宋覈罟爬系脑姼杩偧对娊洝,相傳孔子不僅對于《詩經》中的“三百五篇皆弦樂之”(《史記 孔子世家》),而且可以用“雅言”,即當時所通行的語言朗讀詩篇?鬃訉λ磿r流傳的《韶》樂評價極高,說它“盡美矣,又盡善也”《論語 八 》,以至于在齊國聽到演奏《韶》樂竟然三月不知肉味。由此可見孔子對音樂的熱愛,以及對音樂教育的重視。六藝中的“書”指書寫,也可以稱之為書法,人所共知,書法至今已然成為一門藝術,可見春秋時期的孔子已經了悟到了書法的美育功能。
另外,孔子還注意到自然環境與受教育者的關系,用自然的美來陶冶學生的靈魂,這是孔子的審美教育內容之一?鬃犹岢觥爸钦邩飞,仁者樂水”(《論語 雍也》)的命題,奠定了儒學審美教育理論的基礎?鬃诱J為自然美是對人的美的暗示和象征,“歲寒然后知松柏 之后凋”(《論語 子罕》)。自然美象征的是仁者的人格!疤旌窝栽!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 陽貨》)。當代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稱之為“無言之美”。
5、在教學實踐中以“教學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素質教育要求在教育實踐中能“激發學生獨立思想和創新能力,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目前,許多學校的教育教學模式仍然大量存在著“注入式”、“填鴨式”的弊病,使我們先人的優秀教育教學方式得不到推行,教育方法單一,學生成為記憶的工具,抹殺了多少英才,耽誤了多少子弟。如果能有效利用孔子的教學經驗,我們就不會走太多的彎路。
孔子認為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對學生的培養是有規律可循的;孔子將學習的過程分為學、思、行三個相互關聯的發展階段,將啟發思維,引導學生激發自己的探求欲望作為教學重點?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為政》),“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免之!”(徐乾《中論 治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中庸》),揭示了學、思行之間的聯系規律,同時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又同教師主導作用分不開的。顏淵對孔子的教學方法極為佩服,他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論語 子罕》)可見教師的主導作用關鍵在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一個具有學習興趣與進取精神的學生,與被動地聽講、死記硬背的學生相比,其學習效果是大相徑庭的。韓鐘文先生稱孔子的教學方法為學導式教學法,并從理論的高度對孔子的學導式教學法進行了論述,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二、孔子教育哲學思想與素質教育思想的關系
歷史上任何文化現象,都有其歷史局限性,我們應該學會合理地批判和吸收,對真理部分要吸收,對糟粕部分予以批判,但是批判的目的還是從反面汲取教訓,以充實自己。一棍子打死的做法是不足取的。五四時期,高喊打倒孔家店,文革時期,挖了孔子的墳墓,推倒了孔子的塑像,但是至今仍然沒有打倒孔子。原因何在?至少我們知道孔子的思想中確實有真理存在,真理是打不倒、催不垮的。
從中國的整個歷史來看,孔子這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于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培養、對于鑄就中華民族之魂,作出了永不抹滅的貢獻?鬃颖蛔鸱Q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遠不過分,孔子的教育哲學思想同他的其他思想一樣,盡管歷經封建統治者以一己之私而隨意“剝離”和“曲意”,縱然面目全非,但是他的教育哲學思想中的精華部分仍然披沙瀝金,光耀千古,啟示著后來人。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孔子的教育哲學思想中確實也存在著與現今素質教育思想不相融的內容,比如孔子對體力勞動和勞動教育的輕視態度,鄙視婦女的教育地位的態度等。畢竟,孔子的教育哲學當時是為他的那個時代服務的。他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士”、“君子”,以便于被統治者“易使”!耙圆唤堂駪,是為棄之”動員群眾在戰爭中保衛統治者。在教育內容上,把"仁"的觀念也列入教育內容中來,要求弟子們做到"入則孝,出則悌,謹則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對于大自然及其運動規律等方面的知識,則沒有被列入教育內容。學生的學習目的也很單純,即“學而優則仕”,就是成為官僚從而推行孔子的政治理想。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內容及學生的學習目的都深深地烙上了時代的印記,是我們當代素質教育所不能取法的,也是應該擯棄和改造的,但是遺憾的是,類似于“學而優則仕”這樣的思想還在當今時代大行其道,不能不說不是我們教育的悲哀。
素質教育思想是以現代教育科學理論成果武裝起來的,汲取中外教育思想、方法和理論的全新的教育思想,是一種較完善的辦學主張。但是素質教育思想與孔子的許多教育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孔子的許多教育思想、師德原則等等,仍可古為今用,成為素質教育思想的有益組成部分。比如,志在行道,發奮忘食;見賢思齊,不恥下問;有教無類,來著不拒;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傾誠相見,以身作則;啟發誘導,溫故知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等等,這些是孔子對自己近半個世紀的教學實踐的總結,形成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理論,對現今的素質教育仍然有巨大的啟迪作用。
總的來看,孔子的教育哲學思想對素質教育思想的形成不能不說沒有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反過來看,現代素質教育思想又為孔子的教育哲學思想的古為今用提供了歷史和現實的可能性。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素質教育思想的真正發端應該是孔子的教育哲學思想。
參考文獻:
[1]賀麟 儒家思想的新開展 見《文化與人生》 商務印書館,1947
[2] 晁福林 萬世師表---孔子 見何茲全主編 〈〈中國歷代名師〉〉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8
[3] 梁家俊 〈論語〉〈理想國〉教育思想比較 見〈〈江西師范大學學報〉〉1984. 4
[4]韓鐘文 孔子學導式教學法述評 見馮克誠等主編〈〈實用課堂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革全書〉〉 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4
[5] 焦輝東 從孔子和孟子的“教育思想”看儒家的人學 見戴劍平主編〈〈中外文化新視野〉〉 黃山書社 1991
注:本文最初發表于〈〈焦作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