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人本化的思考
武清區楊村一中 周玉波
德育的過程是一個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從表面看,德育和人本化是對立的,也正是這種對立的過分強化使德育走進了誤區。德育工作者成了“警察”和“消防隊”!皣馈弊之旑^,“章”為命根,“罰”作手段,使德育工作越發遠離了教育的真諦,成為一種“目中無人”的教育。德育模式也始終未能走出權力模式和制度模式,學生不能把道德規范有效地內化為道德信念,就會導致“知而不信”;道德信念不足以外化、支持、指導道德行為,就會導致“言而不行”;而德育過分強調利他性、利社會性,忽視以至根本不引導學生去體會感受德育的利已性,又會導致“行而不衷”。
其實,作為社會化的德育和人本化并非對立。社會化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個體在更高層次上的需求。人類在發展,個體在進步。個體在自我實現中越來越離不開社會化,而個體實現社會化的最優途徑正是人本化。社會化和人本化的和諧統一是實現德育最大效益的關鍵。什么是學校德育人本化呢?學校德育人本化就是要以學生為本,把學生看作是我們服務、幫助的對象,一切從滿足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出發,使用對學生無傷害的教育形式,強調學生的內化、自育,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引導學生實現健康的自我。
隨著我國加入WTO,教育成了通過服務將繼承和創新融為一體的先導性的基礎產業,成了教育服務貿易。受教育者不再是產品而是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教育顧客。學生既是我們教育的主體,更是我們服務的對象。這種教育關系上的質的改變,決定了德育必須完成從權力模式、制度模式向人本化的轉軌。只有學生認可的德育才是有生命的德育。德育的規范性和約束性不光來自于外在,更實質意義上的約束是來自于學生這個德育主體的互動和內化自省。道德品質不能靠說教、灌輸產生,而是在道德實踐活動中經過主體的道德選擇,自主建構而形成,這需要主體通過人際互動中的不斷反思,用心靈去感受和體驗。因此,德育的人本化是強化德育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的最佳途徑。
人本化德育,首先要把學生看作要真心幫助的人,要改變我們的視角、態度和認知。從影響觀看,“朋友”是相互影響的最大贏家。如果說幼兒園、小學階段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是家長是老師,那么從初中以后對學生影響最大的當屬朋友。學生間,由于角色的認同;朋友間,由于感情的拉近,存在著巨大的互動作用。在我們一份對205名中學生的調查問卷中,當心情苦悶時愿意找同學或朋友傾訴的占調查總數的48.8%;遇到困難時,通常愿意和同學或朋友一起解決的占調查總數的46.8%;在我們的另一份對653名中學生的調查問卷中,對同學或朋友給自己的勸告、批評難以接受的僅占調查總數的4.1%?梢,朋友間存在著巨大的互動能源。因此,作為一名教師,一名德育工作者,要想對學生施以較大影響,就必須首先改變自己的角色,成為學生的一個朋友,一個真心實意的助人者。
德育需要真心,所謂真心就是耐心、信心、恒心和愛心。要改變我們的認知,切切實實認識到:(1)學生是一個不完善的群體,因為他們的不完善才需要我們去引導、支持和幫助,必須承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辛诉@種尊重事實的認知,我們的工作才會有耐心,才會少些埋怨,少些苛求,才不會一味的用成人化的標準要求我們的學生。(2)沒有教育不好的學生,只有沒有能力的教師。人不是鐵板,不是石頭;人,最具有可塑性,人總是發展著變化著,尤其是學生這個群體更是充滿激情,容易被鼓動。問題是我們要找準牽動他們的那根線!辛诉@樣的認知,我們就會產生信心。(3)學生的教育、內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面對的是成百、數千的鮮活各異的個體,要想一夜之間就讓他們接受我們希望的社會思想、道德那是不可能的。德育是急不得火不得的事情,因此要有恒心。(4)從“助人”到“自育”靠的是打動心靈。學校德育是要揭示人的生活的意義,重在對學生的引導、理解和幫助。德育發生作用的前提是要得到學生在文化、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接納與認同。尤其情感方面的打動。沒有情感方面的接納與認同,再好的思想、道德、規范都不會形成學生的內化,德育工作就會兩相游離。因此要有愛心。
人本化的德育重要的正是要走進學生的心中。要了解他們的心靈世界,把握他們的心靈脈博。只有走進學生心中,德育工作才會游刃有余,批評也會讓學生感到是一種關愛;不能走進學生心中的德育,即使表揚也會造成一種傷害。
其實,在許多情況下,學生的行為問題歸根到底是心理問題。一個班主任抓班級文明,要求學生見到老師打招呼,一個女生見了班主任卻低頭繞過,班主任很不高興。一個男生僅因一個同學多看了他兩眼,就大打出手,氣得老師火冒三丈,發誓要嚴懲。其實就是這個女生,小學六年級時幾次遭到她哥哥的強暴,一直埋在心底,不敢和任何人說,患上了社交恐怖癥。這是這個男生,總是懷疑同學都不喜歡他、躲著他,嫌他身上有味兒,一年四季偷偷地用塑料袋裹上腳,再穿襪子。如果我們不走進學生心中,一味地用外在的規程約束是徒勞的,更是無益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德育又是心育。德育的過程就是對心的征服過程,德育工作更多的是解讀心因、改變心態。
人本化德育更多的還要尋找社會規范與個體需要的結合點。社會規范要切實考慮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要注意化解整體需要和個別需要之間的矛盾。這就需要我們做好三點:一是要疏導學生的個體需要流向社會規范,盡可能地把學生個體需要中不合理的、影響個人健康成長的一面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自醒自悟,以期達到社會規范的取向。二是在學生的個體需要中要盡可能的挖掘社會規范的因素,在因人而異地滿足學生個體需要的同時,使學生不知不覺的走進社會規范。其實,讓人感覺不出來的教育,才是更好的教育。三是調控好學生的閑暇時間。學生的創造力和破壞力具有同等的威力。我們要幫助學生樹立閑暇格調意識,為學生創設適合“自育”的環境,用高雅的活動培養高雅的人格。值得注意的是,“木桶理論”是人生的完美理論,但它并不能作為德育的實踐理論。德育是多因子的。德育的個體由于生理基因、人文環境的不同,也形成無數形態。因此德育不要刻意追求個體的完美塑造,那是徒勞的,而更應該強調群體的揚長式的相互影響,榜樣互動。
人本化德育最終要點燃學生德育潛能的引信。權力加制度的德育模式,實施的是“改造”,總是帶有對人的摧殘,學生必然不接受,甚至逆反;而超出學生思想境界、道德水準的德育,學生也會不信而遠離。內化無法包辦代替,發展不可能越俎代庖。個體的社會化程度關鍵在于個體的德育積淀和德育潛能。因此,喚醒、開掘與提升學生的潛能,點燃學生德育潛能的引信,是德育成功的關鍵。教師搭臺,學生唱戲。教師要隨時檢視自己,德育的臺搭得是否有利于學生潛能的發揮:在德育目標的確定上,是否重視了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在德育內容的安排上,是否遵循了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品德形成發展規律;在德育途徑和方法的運用上,是否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參與。要讓學生唱大戲,要吸收學生參與到學校規章制度的建設上來,營造融洽寬松的環境,讓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有機會體驗生命神圣、民主、平等、自由、理性、個人獨特性和文化多元化等價值和態度。也只有讓學生參與了學校制度制定、管理過程、評定結果,才能使他們產生責任心和使命感。也只有讓他們分享了社會規范、校規校紀給他們帶來的安謐與和諧,才會使他們親近德育,投身德育。給他們一個臺,他們會演出一臺讓你驚異的好戲。